小学生笑谈老师让我们买书,教育局表扬了

2023/11/18 来源:不详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我看教育的“产业化”浪潮

不管别人如何认识,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发展,我一直以来不赞成教育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如同不赞成医疗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样。

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第六感:我不认为弱肉强食的商业现实之下的人性光辉,可以战胜强大而诱人的资本恶魔。

或者说,我不认为品行端方的人可以站在某个产业化了的行业顶端,来维持这个行业的发展。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当然会经过一番拼杀,但最终的登顶者或许正是千锤百炼的撒旦之子。

健忘是群体的特点,谁都无法抗拒“健忘”带来的亦真似幻的岁月静好。

如果您不那么健忘,您还能记得起年,医院的刘某峰医生吗?这位原荣膺急救中心主任的医生可以将患者器官张冠李戴地肆意切除,也可以用血液作为道具上演荣誉之战,只是为了熙熙攘攘、世态炎凉里的名和利。

您不觉得,在这种产业化浪潮之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也会是他手术刀下的一条鱼、一块肉吗?

同样,在道德缺位的情况下,在“高情商”和“广人脉”被人们交口称赞时,教育如果走向产业化,也一定会导致每个人的利益受损。最终,这个行业也会在道德危机的泥潭中,遭遇灭顶之灾!

当然,我倒不认为教师行业将会消亡。我只是觉得:在这个漫长的试错的产业化路上,很多良知道义将会作为筹码被支付给魔鬼。

无数真正的好老师将会默默倒在职业的行列里,无数真正优秀的未成年人同样会走到“优良的货币驱逐低劣货币”的境地,天真无邪以及纯洁善良,可能只会停留在呱呱坠地那一刻。

小学生的春秋手法——老师让我们去指定书店买书,教育局表扬了我

教育的产业化有很多种,下面这一则事例在我看来,就是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载欣载奔。只不过,一不小心,《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儿站了出来,让这种产业化的狂奔满面通红。

这种产业化半黑不白,还没有披上一件华丽丽的外衣,形成阳光下所谓的“教育集团”;也没有什么县管校聘和教师退出机制大行其道,变成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教育圈中的一些老师——比如:我这名从教二十四年的一线教师,还可以捧着一颗良心站出来说道说道。

事情非常简单:经过了三年大疫洗礼,年开学季刚刚到来,2月14日,湖北黄冈浠水一名小学生,以“五花肉baby”的网名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完整展示了自己去购买教师指定课外辅导书的历险。

我们有必要注意一下这名小学生所在的学校名称,里面包含了“实验”二字。凡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自然明白:一所带有“实验”二字的学校,并不是说校园里面真的正在进行什么高精尖的科学实验,而是证明这所学校在当地区划里面独占鳌头,是行业龙头,无人望其项背,拥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江湖地位。

通常来讲,这样的学校里面往往云集着教坛里面的绝对精英——您甭管人家是不是通过各路诸侯的“奥援”才进入该等学府,但人家一定是教坛里面的巨擘,领着最高的工资(文明奖都是凌霄之上的那种,通常在数千元左右),戴着最芬芳的花环。

当这名小学生来到“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书店之后,他没有自由选择商品权,店家也并没有要求他说出自己要购买的书目,只是要求他说出自己所在的学校名称和年级,就熟练地为他“照方抓药”,行云流水地配好五本书递了过来,没有浪费过多时间——一共价值元(后文会提到——多乎哉?不多也!)。

结账时刻,店家也不忘让这名小学生在日记本上留下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姓名等信息,这名小学生不由得自嘲一句:“咋还要签字画押呢?”

反复还原这名小学生的“历险”,就能明白其中的奥义丰富:如此流程化的处理,只能证明教辅书的购买有“无间道”——书社人员不可能是通晓诸事的活神仙,学校教师群体一定身在其中,清晰明白地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然而,事发之后,面对媒体的询问,相关方面要么矢口否认,要么回复“正在核实”。

“正在核实”还算说得过去,矢口否认实在让人出离愤怒!这不是《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吗——明知自己已经不雅到不着寸缕,偏偏就是不愿意承认!

当这名小学生把这一则视频放到网上后不久,因为它吸引了很多“家有儿女”的人们的感同身受,所以更加迅速地引起直接涉及其中和间接涉及其中的方方面面的注意,不少“肉食者”找他“倾心交谈”。

最终,2月15日,这名小朋友放出了删除原始视频的视频,他说:“教育局表扬了我。但是,经过深思熟虑,想到关爱的老师、同学和学校,以及家乡浠水县,我决定将视频下架。”

2月16日,他更是表示:叔叔说了,只要我做的事不违法、不编造,他都是支持我的。

唉,真不知道怎么来评述这位“五花肉baby”的后续视频,反正,你很难认同他字面上的表述,反倒可以从中读出许多信息和无以言表的生活无奈。

毫无疑问,他一定感受到了压力——从小就明白了人间玄幻。

奇怪的一点在于:我们甚至不要求这些人去改变他们治下的现实风气和人文环境,我们只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的“点”。然而,这些人却神机妙算地找到了这名学生,跟这名学生进行了“倾心交谈”,还表扬了这名小学生——这是一种真诚的表扬吗?或者,这仅仅是一种一边红着脸,一边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处理方法?

有理由怀疑,这种表扬和这名小学生的视频一样,都不过是在演绎春秋手法,各自都没有改变各自的既定立场。

在这名小学生的心目中,他正在做着一件天底下所有人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这件事情并不光彩,和“高尚的品德”完全悖离,和偷鸡摸狗之类的龌龊行为别无两样。在这个时候,教师群体的形象一定在他心里崩塌了,我个人觉得无端悲哀。

二十四年目睹之怪现状

下面,这些文字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曾经亲历者的真实忏悔:我耳闻目睹过很多这样的事情,甚至,在一些“名师”的“情商”压力下——不参与就是不合群,我也参与过其中,拿到过一些相关报酬,我明白利益流动的长河如何汹涌澎湃。

渴求大家原谅我一下吧!有的事情半黑不白——人家都参与了,人家都拿到了其中的利润,但你却不参加,也不去拿你那一份,你让人家怎么拿?人家拿得舒心畅快吗?

如果你不拿,人家总担心你有不臣之心,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从校园毕业,直接又走进了另一个校园。

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我不认为“购买课外教辅书”这种行为萌芽于当下。事实上,自从商业化的画卷开始铺开,教师行业就紧跟时代涉入了其中。换句话说,我上学那会儿,这种现象就有发生。

不过,在我上学的时候,城市化哪里有今天这么蓬勃、弱肉强食哪有今天这般正大光明?当时,很多家庭囿于可怜巴巴紧张的经济状况,拿不出足够的购买费用,所以每个学期的校外教学辅导书通常只有一本儿,没有今天这么铺天盖地。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教师群体起码还保留着一份真——很多人都保留着一份真,利益流动没有失控到寡廉鲜耻,没有失控到正大光明。

本世纪初,这种现象才开始盛行。

有那么几年,这种现象还不允许自媒体作者讨论,是一个禁忌话题。遥想当年,我曾经在贴吧写过相关话题,一概不被允许通过。

只是最近一两年,教师队伍的人数已近饱和,方方面面的人群出自于方方面的考虑(比如,引领一种“仇师”风,借此为各种各样的教师退出机制铺设氛围),也就允许这个话题死而复生了。

外行人不会知道,这种产业化的实操者往往都非泛泛之辈,她们和教育行业中,那些金字塔之上的人骨肉相连,但她们惹出的浑身腥膻却必须由普通教师群体买单。

前述湖北黄冈浠水小学生遇到的“购买课外教辅书”一出,我看到好多网友在下面留言。有人说:这种做法的分润比例是“三四三”——教师拿到三成利润,学校留下四成利润,剩余的三成利润才是商家的。

不能说这种分润比例不存在,但我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可以说:如果存在这种分润比例还是比较“清白”的一种分润方式。

更多时候,参与这种行为的教师群体都是在校内掌控了话语权的那一部分教师,不出意外的话,她们还会有凌霄之上的各种奥援。

购买课外教辅书的这些操作,书籍标价的百分之五十通常是教师的“收成”,通常不会和“学校”、“凌霄”产生直接联系。

当然,命运的馈赠都有标价,逢年过节,这些教师不可能不去“走动走动”,展示一下自己的情商——谁也不是自己的至亲父母,不联络感情怎么能行?甚至于,在其中酝酿一些“桃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参考本人前述码出的若干篇十万加阅读量的文字)

某种程度上,我挺鄙视湖北黄冈浠水小学生遇到的那种操作——太低端了,没有进化。

在我们这个地方,学生购买什么课外教辅书,根本不可能让什么学生现场签名,更不会去干涉学生的购买渠道,教师群体一直都是白手套。

如果想掌握学生购买的数量,只需要在和教师约好的特定时间赶到学校,让教师把学生手中的书籍收交上来就可以。

至于一些人提到的“串货”问题,前几年人们根本就不担心,因为印刷商掌控了一切渠道,到处都是自己的货、自己的孩子;到处也都是“不二价”,便宜不到哪里去。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有少量“串货”,不会影响大局。

当然,这几年伴随着书社意识的提高,他们发明了很多办法来规避一些潜在风险。

举个例子:你会在这些辅导书的某个不起眼的位置(比如,书脊上),看到一个数字编码或者图文符号,那就是他们独有的标记。

对书社来说,这个标记非常容易辨识。等他们的员工赶到学校之后,从一摞摞作业中很容易识别出相关“串货”的商品。

总之,让学生“现场签名”、在学校门口售卖,这都是比较低级而原始的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

累了吧?我们举几个例子换换视角和情绪。

我在自己的微头条里记述过,当我们教师群体在例会上研讨教学的时候,一些教师会谈及本地的“名校”——刚刚开学,她们就已经让学生们购买了总价在三四百元的课外练习书。

大家艳羡不已:如此一番操作,这些教师们的入账已经可以保证月入万元了。

还有教师传递出旁边一家中学里,“名师”的高超手法。这些“名师”甚至于不屑于经过二手商的转手,直接运作起了“BOSS直聘”——自己印制了一本成本在五元钱左右的教学辅导书(参考同等厚度的小说),在封面上打印八个大字——内部参考,翻印必究!

本图绝对真实无欺,负法律责任

这本书的售价让教师们叹为观止——一本儿售价高达两百元!整个班级购买完所有学科,产生的利益流可以在我们当地支付房屋首付款!整个年级购买完,产生的现金流可以完成“书中自有黄金别墅”的梦想。

补白

我的确有这么一次真实的个人经历——去医院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一名医生一边笑眯眯地忙碌,一边笑眯眯地问一名老师:“咱们教师,一年买书、开辅导班,拿到的不少吧?”

话音刚落,在场的同事们都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各位同行,最后,我以自己的教师之名再明确自己的两点信条,如果不认可——江湖路远,何必相见呢?

第一,如果教师和未成年人之间发生了“脐下三分”的故事,或者教师群体从未成年人家长群体身上套走了黄白之物,我绝对不和我的同行站在一起,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很脏很脏!

第二,我也不认为做出这些事的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低职称、低职务的教师。相反,她们往往掌控着教育的绝对话语权,她们身上光芒耀眼,可以让许多教师群体之外的局外人顶礼膜拜。

一如湖北黄冈浠水的那名小男孩儿展现出的类似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样的怪现状:教育局表扬了他,让他把视频删掉——问题在哪里,一目了然:不是“六扇门”找不到牵涉其中的教师,然后再依法依规地严肃惩罚,只是他们不愿意去找——里面的人太多,里面的人太高大!

或者说,牵涉其中的教师不是温顺的绵羊,温顺的绵羊只在那些“职称低、职务低”的教师群体中,在“县管校聘”和“教师退出机制”里黯然伤神的那些教师群体中!

您说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