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寻芳凌霄百尺英
2022/11/15 来源:不详“凌霄托高树,引蔓日已长,缠绵共夏荣,幽花蔼敷芳。”绿荫幽草间,凌霄花盛开了,翠绿的藤蔓中点缀一串串橘红色的小喇叭,吹响夏天到来的号角。
凌霄,古名苕、陵苕,是原产我国中部的藤本攀缘植物。提起凌霄,人们都会想起那句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舒婷笔下,凌霄花成了攀附高枝的代名词,与它名字中踏破凌云、气冲霄汉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对凌霄花的贬低并非舒婷的独创,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对凌霄极尽贬低,说它“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那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凌霄花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就让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
凌霄以花的形象进入文坛始于诗经,那时它被称作“苕”。《小雅苕之华》写,“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灾荒之年,凌霄花依旧灿烂夺目,却让饥饿的人心生忧愤,做乱世人还不如做无知无情的草木。凌霄在文学中的第一次亮相源于它花叶葳蕤,虽不愉快,也让人记住了它的美。
魏晋时期,凌霄还被叫做陵苕,是山陵间自在盛开的野花。郭璞《游仙诗》中有“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等句。对松柏上的女萝凌霄,诗人也并无褒贬之意。
“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在这部世界上成书最早的药典中,“紫葳”条目下注解“此即凌霄花也。”凌者,高出也;霄者,云天也。凌霄花生命力顽强,只要活着,就努力向上攀爬,人们赋予了她凌霄的美名,就是敬佩它“志存高远”。范成大在诗中写凌霄是花中仙人,“天风摇曳宝花垂,花下仙人住翠微。一夜新枝香焙煖,旋薰金缕绿罗衣”,被凌霄花的美丽花姿和凌云之气所折服。贾昌期更以“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来盛赞凌霄有远大抱负。
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在庭院种植凌霄。特别是在古木参天的山房禅寺,凌霄花经常缠于松柏之上。夏日来时,清风徐徐,鸟鸣呖呖,橘黄色的喇叭花凌云直上,非常有诗意,令人流连忘返。“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苏轼在杭州时,拜访西湖边的诗僧清顺,见寺旁古松凌霄傍生,应清顺之请写下此诗。清风烟雨中,树自在,花自香,幽人自梦,苍松的绿与凌霄的红,一僧的静与双鹊的噪,在对立中求得和谐,禅意十足。
《听琴图》赵佶(宋)
“袅袅枯藤浅绛葩,夤缘直上照残霞。老僧不作依附想,将谓青松自有花。”凌霄花与青松逐渐成为宋代诗画中的固定搭配。这幅《听琴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由宋徽宗赵佶所绘。画中一株松树,苍虬如龙,凌霄花攀附其上,红白二色花点缀其间,而树侧数竿青竹,青翠可爱。松下一人服道士衣冠,端坐拂琴,两边着青、红衫的朝臣听得如痴如醉,蓝衫童子亦被琴声吸引。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松鹤凌霄轴》王维烈(明)
“百尺高藤树杪悬,朱英烨烨缀青烟。夕阳似与矜颜色,烂着丹霞媚远天。”明代画家王维烈师从吴门著名花鸟派大家周之冕,为周氏“勾花点叶”派重要传人。他的这幅《松鹤凌霄轴》同样绘古松凌霄,松树虬曲入云,枝上凌霄花盛开,松下立两只丹顶鹤,寓意松鹤延年,画法工细,赋色妍美。
《古柏凌霄图》李鱓(清)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shàn),擅画花卉、竹石、松柏、花鸟,用笔自由随性,毫无法度束缚。《古柏凌霄图》中绘古柏二株,枝杆苍劲挺拔,细枝弯曲多姿;枝上下垂了数条细藤,藤上凌霄花朵开放,生机勃勃;树下湖石、鲜花相伴,一派夏日美景。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原与地平。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鲜明。”凌霄以气根攀援,本是天性使然,但它适应性极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沾土即活,能在争议中默默无声向上,正是爱拼才会赢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