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学家的喷点究竟在哪儿西游记的伟
2023/9/23 来源:不详最近,有关《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老师的话题相当之多,与之有关的文章甚至形成了刷屏之势。随之形成的“六学”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笔者原以为这个话题不过是一股恶搞之风,吹过去就算完了,谁知前前后后持续了一个月由于,热度不但丝毫不减,反而愈演愈烈,大有矫枉过正的意思。按照一些人的观点来看,《西游记》的“精髓”在猴戏,六小龄童老师将这一部分演绎得深入人心,他也主动地将自己摆在“《西游记》代言人”的位置上,这也无可厚非,老艺术家理应得到晚辈的尊重。而不少朋友则针锋相对,认为某个人或一个小群体将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据为己有是十分自私的行为,令人不齿。话说来说去,“六学”及相关话题总是被人们当成娱乐新闻来看待,今天我们暂且抛开“六学”不谈,单纯看看《西游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究竟伟大在哪儿。《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现存的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并无作者名字,为吴承恩所著之说,最早由清代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吴玉搢首先提出。有趣的是,吴承恩本人似乎也不是一个十分确凿的人物,进入20世纪,经过鲁迅、胡适等一批文学大家考证后,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吴承恩其人的生平才算是最终定论。我们暂且对“吴承恩写下《西游记》”的观点深信不疑,如果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视为一棵参天大树,树木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极富历史色彩的作品,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便是这棵“大树”赖以为生的“土壤”。据考证,吴承恩生于年,逝世于年,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出,吴承恩经历了明武宗、睿宗、世宗、穆宗以及神宗几朝。我们再来看看吴承恩本人的生平,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提及:“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吴承恩出生在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为商人的家庭中,家境说不上极好,但似乎也并不很差。他的父亲吴锐是个相当乐观的人,但也期待儿子能够“上承皇恩”,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名垂青史的忠臣,因此为其取名为“承恩”。吴承恩天资聪慧,20岁出头就获得了当地乡绅和官吏赏识,但他在接下来的仕途中相当不顺利,直到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后来兴冲冲地到京城等待分配官职,最终却一无所获。接下来数年,他依靠卖字写书维持生计,直到50岁时才当上浙江长兴县丞,2年后遭人诬告,一怒之下“拂袖而归”,短暂的仕途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值得一提的是,年少的吴承恩被形容为“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看上去是个难得的天才,谁知一辈子都不上不下,晚年更是穷困潦倒,在当时根本就是个难入流的小人物,是典型的愤懑不得志的文人。讲完作者,我们再回到《西游记》这部作品本身。明代大学者冯梦龙提出了“四大奇书”的概念,最初的“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后来《红楼梦》顶替了《金瓶梅》,组成了如今被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明清两代的诸多伟大作品中均不约而同地透出了一个主旨,那就是讽刺与批判,如《红楼梦》批判封建阶级压抑与世俗,展现人性之美;《金瓶梅》通过描写底层社会的百态,讽刺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著名的官场讽刺小说《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与被称为“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志异》更不必多说,就连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水浒传》也在暗中讽刺封建统治的弊端,宣扬反抗精神,其实,能够从诸多著作中脱颖而出的《西游记》,也绝对不是写“一名僧人带着三个奇形怪状的徒弟一路打怪升级去西天取经”这样一个神话冒险故事如此简单,作者在讽刺和批判上同样是用心良苦。首先,《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小队只有4个人外加一匹马,但这样的组成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唐僧曾是西天大佛如来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就因为打了个盹就把他贬入凡间,经过十次转世才成为唐僧。孙悟空由道入佛,忠心耿耿;猪八戒曾经是天庭天蓬元帅,统御八万天兵,位极人臣,就因为调戏嫦娥被打入凡间错投猪胎,有说猪八戒是用苦肉计打入取经小队中的“卧底”,也有说他是希望通过护送唐僧取经完成自我救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天蓬元帅中的“天蓬”二字非同凡响,其全称为“天蓬大元帅真君”,道教四大护法神将“北极四圣”之首;换句话说,在没有西天取经之前,猪八戒就已经封圣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最低调、看上去也最没能耐的沙僧。其实,沙僧的身份非常复杂,他曾经作为天庭“卷帘大将”,这个封号可不一般。何谓“卷帘”?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因为特殊原因,有的是因为自己原因不方便直面群臣,有的皇帝则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端庄和“神秘感”,会在面前摆个帘子(秦汉时期皇帝帽子上的冕旒有类似作用,还有象征“九五至尊”之意),他们总会安排近侍在左右等候,以便随时奉命将帘子卷起。而做这个工作的,大多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人,由此可见,卷帘大将沙僧可以被视为玉帝的心腹。不过,笔者对神话传说并不太十分了解,也仅仅是看过两遍原著,查了一些相关资料,断不敢一口咬定谁就是佛谁就是道,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作者在写作时必然是用了许多笔墨,要把这个小团体内部弄得水很浑。其次,我们来看看小说中一些节点性的大事件,最有代表的莫过于“大闹天宫”。一提起弼马温大闹凌霄宝殿,与漫天仙班斗勇斗法,何等威风,听说还把玉帝吓得往桌子底下钻。实际上,原著中孙悟空连凌霄宝殿的门都没进去,只打到通明殿里,王灵官和雷将等就把去路挡住了,一直到如来前来镇压。天庭的三清四御等这些大神干脆在天上看热闹,都懒得直接动手。表面上看,这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像是一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猴戏,实际上,这一段足以透出《西游记》作者的真实意图:道家神仙绝非束手无策却非要叫如来帮忙,一是探一探后者的实力,二是有可能顺便压一压佛家的威风。随后赶来的如来言辞也颇为微妙,言语之中毕恭毕敬,似乎故意把自己摆在卑微的位置上。实际上,西天取经却恰恰是由如来批准、观世音菩萨亲自策划的,佛教势力抬升自己地位的行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佛道之争,这样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是作者在映射当时的朝廷内斗。嘉靖中后期沉迷修玄,超纲废弛,宦官乱政,朋党纷争,倭寇频繁侵扰,可谓是内忧外患。万历年间,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尤其是明朝最为诟病的朋党相争更是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吴承恩其实是在借小说直抒胸臆,暗讽这个令他十分不痛快的腐朽的封建社会。另外,吴承恩在借《西游记》里的人情世故,嘲讽朝廷的腐朽与黑暗,根本就是烂到根里了。例如小说中讲到,当唐僧一行抵达极乐世界后,阿傩、伽叶两位尊者不肯“白手传经”,索要人事。如来得知后非但不怪罪,反而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如来还提到从前众圣僧下山给舍卫国赵长者诵经的事,责怪赵长者只给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说他“忒卖贱了,教后来子孙没钱使用”。“无字经书”那一段情节,似乎是作者在暗讽朝廷上梁不正下梁歪,腐败的根源来自于最高统治者。再有一点,唐僧一行取经道路上,有背景的妖怪大多被救走,纵使再作恶多端,孙悟空等人也束手无策,“人脉关系”可谓是相当明显。其实,《西游记》中类似的映射数不胜数,吴承恩甚至敢向当朝皇帝直接开炮。比如写到车迟国,国王笃信邪教,不分忠奸,将妖邪奉为国师,这样的一个君主形象,简直与后期的嘉靖皇帝别无二致。我们可以认为,单单一部神话小说,再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很难被捧到如今的历史地位的;真正令它伟大的是它的深层含义,作者的笔法与深层用意不但顺应了当时的创作潮流,而且还做得十分卓绝。不敢说空前绝后,但也绝对称得上是旷古烁今。笔者十分敬重六小龄童老师,买过他讲解的西游著作,但这些书里显然只看到了浅显的意思,热闹了一下就算完了。另外,如今六小龄童老师又执意将“西游文化”等同于与博人一乐的“猴戏文化”,甚至单单凭此上升为“国粹”级别,笔者认为这便是如今如此盛行的“六学家”们的炮轰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西游记》绝不等同于孙悟空,后者不过是西游文化庞大体系和历史背景之下的一粒尘埃,如果非要以一个扮演者的身份将自己与角色捆绑,最终代表整部著作,这样的行为可以被视为是无理且自私的。当然,我们要毫无保留地称赞,六小龄童老师用他的努力塑造出最为大众接受的孙悟空形象;如今一部分人针对一些观点的批评上升到对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批判,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有些矫枉过正了。但也必须承认,就像这篇文章只代表笔者本人的观点一样,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选择一笑而过;同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眼中也应该有一千个美猴王,一千种对《西游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