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文光阁下的老粮店,像一座旧式的机械
2024/8/12 来源:不详青未了
文光阁下的老粮店,像一座旧式的机械钟
原创
马连成
图片\作者提供
三十多年的光阴,很多事物都会被改变,而这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是否像是一首豪放而婉约的宋词呢?
岁月匆匆,老街依旧,一群从校园迈入职场很多年的同学,大家已从翩翩少年来到人生的中年。
老街与那所小学,便成了同学们再次团聚的“纽带”。还有坐落街口上的那个老粮店。这间门面并不华丽的老粮店,却承载了无数人儿时的记忆。曾经它用最简单、平民化的价格,为一代又一代居民送上熟悉的味道。如今,它已是岁月的符号,却凝聚过民生问题,且成为大家成长记忆中有分量的一页。
我们的小学,原名华育小学,始建于民国时期。
现在老街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就快拆了。有些老邻居可能要各奔东西了,大家在忙碌之余,是否再想想这条老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回想上世纪80年代时,老粮店是间国营粮店,也是附近居民粮油供应的主要渠道,每到月初,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自家的《城市居民供应粮本》到指定的粮店取定量的粮食。每逢取粮时,粮店的门前总是早早排起了长龙。
济南的老城区内还有无数条这样的老街。曾经我们家在上新街,从北向南一路斜坡过来,两条斜巷子静静的伸向西面的徐家花园和东面的南新街。老粮店好像一座旧式机械钟安静的坐在十字街口上。左转弯是一条不算宽敞的石板路,横卧在街边房子的后面。其实,这些老房子原属田家大院(民国时期建),老粮店是大宅门西侧院的一部分。解放后,在院子的西墙处开了大铁门做起粮店用。一条主路比旁边那几条巷子略宽一些,附近的居民,上班下班,出门上街,买菜回家,都爱走这条路。白天热闹,晚上也一样,户户上灯了,一盏盏路灯眨着琥珀般的眼睛。每天人来车往的倒也挺有“人气”的!
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上新街南段西侧仍保留着一片碧瓦红柱的宫殿式建筑群,它的东外墙有二百多米长,几乎占据了上新街的一半。走在又高又长的院墙外,可以看到院内碧瓦宫殿的飞檐。它曾是山东著名慈善机构——“万字会”的旧址,童年时这里是山东省博物馆,需要买票进院参观。里面的三进院落整齐宽敞,建筑和院景也非常漂亮,内有文光阁(晨光阁),红柱碧瓦重阁,画栋雕梁,气势宏大,儿时感觉很像皇帝的宫殿似的。这片街区大多是典型的北方民居,有很多四合跨院。
那些红瓦灰墙的老屋,家家户户小厨房墙根下一堆堆,一排排,备好的煤球,煤渣子和蜂窝煤,时而袅袅炊烟。上新街中段的一处院落——“景园”,曾是清末两淮节度使王占元的旧居,门楣上有“景园”二字,门侧石墙上有雕工漂亮的拴马石环。上新街与南新街有分支胡同相连,曾经老舍、舒同等名人墨客们在此居住过。
过去文光阁下,老粮店门前顾客络绎不绝,记得粮店每天供应早点时,炸油条的香味充溢着整条街道。走进粮店的大铁门,里面还有几家住户,院子里有一棵老皂角树,若大的树冠像一把大伞盖高擎天空。历经沧桑,它老迈的树枝粗粗细细、弯弯曲曲像条巨龙的劲爪,且牢牢地紧抱着整个院子。
老粮店有一排破旧的廊柱,营业窗口上有“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异常醒目。这也是三十多年前老粮店的一块“金字招牌”。时光荏苒,现在已物是人非!过去上新街主街北起劝业场,正如其名缓坡向南,步步向上符合“有场益增新”的寓意。南端是高处的南圩子墙,城墙早已变成了现在的文化西路。
还记得有位同学家在老粮店的斜对面,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它的每一道成长的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去触摸城市发展的脉动;而整片上新街、南新街西段和徐家花园,都有我们班的同学居住,且在那时大家都享受在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里。
后来,我去原徐家花园的一个同学家玩,走进四合院,中间石板路旁种着石榴树和无花果树,老井上有棵葡萄架,下面还有石桌,石櫈。春天,院角有株火红的凌霄花攀墙而出,还有小巧的指甲桃,姹紫嫣红的月季花,真是满庭芬芳。老粮店离我们的小学很近,放学时,十字路口经常有卖小食品的摊贩,其中有卖芝麻糖的、卖缠糖的、卖糖人的、还有先做棉花糖和烤地瓜的,,,后来,也有了卖港台影星贴画的等。
记得小时候,父母们每天辛勤忙碌着,那时的生活是简单的!每年过冬,母亲都要重新为我们棉衣棉裤中加些御寒的新棉花。有时,慵懒的阳光照在厨房窗台的瓶瓶罐罐上,它们映射着五彩斑斓的光芒,一片花花绿绿的十分好看!而整齐堆放在屋中大方桌下面的那些冬储大白菜,虽然有的皱了皮,缩了水,不过远远的还能闻到淡淡菜香。
母亲对烧菜煮粥的事自然不在话下。如今再端着一碗八宝粥,却找不回那种香甜了。其实,是里面可能收藏着一份纯真的童年记忆吧。
一到年底,老屋的木桌下,坛子里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里面的洛口醋也有了些蒜辣味,二者色味双美,能使人要多吃几个冬至的饺子。”
我们这代人所感受到弥漫的“老街味道”,除了有白菜堆飘散的味道,还有日暮苍山远,老巷旧院深,户户炊烟渺渺中的,炒豆芽,炖白菜,蒸窝头等饭菜香吧!且飘散着真正淳朴的老济南味道!
每次去老粮店买粮时,从左邻的小窗户里闪着不太亮的光,小铁锅里面“咕嘟嘟”的响,一位老爷爷正把几块劈柴投进炉灶里,火苗跳动着冒出缕缕青烟。右舍的老奶奶一边烤火,一边和他聊着,大米、小米、糯米、黑米、黄米、黍米的事儿。他们把朴实的言语交融于一锅之中,且熬出了满院的温暖和饭香。
吾粥,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一切舒舒服服、顺顺当当!
壹点号月上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