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重镇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2025/6/26 来源:不详赵明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畔,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榆林卫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凭榆阳河,北锁红石峡,为明代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古城东高西低,酷似两峰骆驼,故得名“驼城”。明清时期古城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城墙有东门、西门、南门,唯独没有北门,南门和东门分别建有瓮城。北城墙上只建一座高大的镇北楼,以此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榆林古城享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南塔是凌霄塔,北台是镇北台,从古城南门起向北,依次排列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等六座明清风格的楼阁,素称“六楼骑街”。
凌霄塔,位于古城南门外榆阳桥东的土丘上。建于明万历35年(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后寺毁塔存。登高可鸟瞰榆林全貌,是防守榆林城的咽喉之地。
位于榆林城北红山之上的镇北台,于明万历35年(年)由延绥抚都衘使涂宗浚所筑,依山据险,巍峨挺拨,气势磅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文昌阁矗立在古城大街南端,因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台”。
万佛楼创建于清康熙27年(年),因楼内供奉有20公分高的佛像近万尊而得名。因楼内供奉有20公分高的佛像近万尊而得名。
星明楼,又名新明楼。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铆接而成,实属罕见。底层分列4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7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整个楼的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都是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据考,三层楼内铜铸像系明阉党头目魏忠贤像,为国内仅存。
建于明成化八年的榆林钟楼,位于北城钟楼山下,道光元年初被大火焚毁。现今的钟楼,位于大街中心。年建造,当初为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的生祠,后更名为长春楼。抗战时,楼顶有一大铜钟为防御日本飞机空袭,打钟报警,更名为钟楼。
凯歌楼,原为怀德门,是第二次扩建榆林城的南门。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来榆时,住在这里,后为了彰显武宗皇帝的功德,改名为凯歌楼。
最北端鼓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台基为方形,东西南北四门洞开,拱顶弯度一致,不留棱角,洞顶由四块大砖扯连封顶。
“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榆林古城。历史上的九边重镇榆林,文官武将、边商富贾云集。大街东西两侧,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官绅富豪的府邸宅居五脊六兽,装饰精美,通常为一进三开或一进五开。而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则多为砖木结构、一进两开的瓦房,单檐平出,因陋就简。
榆林古城,由于军事需要,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展,即史传的三拓榆阳。壮美阳刚、粗犷苍凉的榆林,北望大漠风光,南眺黄土风情,浓郁而独有的边塞文化和大漠风情让人难以忘怀。漫步在榆林古城大街,悠闲的时光,散落的四合院,仿古的建筑……,每一处都是风景,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