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以家人之名伤害孩子
2025/1/1 来源:不详一部以《以家人之名》的电视剧,我被剧中小哥和李爸强戳泪点,被剧里的妈妈们气得吐血,这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妹,两个邻居爸爸们,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是互相爱护,一直珍惜守护彼此。
这奇怪的一家五口,也让无数观众生出万千感慨:
这是缺少家庭温暖的人,不敢看的电视剧。
从来不“被爱”的孩子,总是习惯小心翼翼。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爸爸、喜欢打麻将的妈妈、被核桃呛进气管意外离世的妹妹,这便是大哥凌霄的原生家庭。
在爸妈无休无止的争吵中,锅碗瓢盆被摔得七零八落。小凌霄只能收拾好满地狼藉后,再默默地给自己煮一碗泡面,一次又一次。
渐渐地,原本阳光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任何人的示好,像只小刺猬。
人问蒸发的妈妈、从未出现过的爸爸、以家中不养闲人为由打发孩子去菜园干活的姥姥,这是小哥贺子秋的成长环境。
从小被所有人教育要感恩、要孝顺、要低人一等。
习惯寄人篱下的子秋,会在深夜蹲在卫生间里给全家洗衣服、会去李爸爸的面馆帮厨、会把自己碗里的排骨分给不爱吃青菜的尖尖......
总有些伤害,是“以家人之名”。
孩子的性格,往往在一念之问铸成。而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何尝不是深深刻进骨血、伴随一生?
所以多年后,大哥凌霄依然会在面对归来的母亲时夜夜噩梦难以入眠;小哥子秋会恳求妹妹“你可以生气可以不理我,但你别不要我”、会在偶然看到妈妈的时候拼命去追。
被爱“喂大”的孩子
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
五岁时妈妈离世、父女俩经营一家面馆相依为命,但妹妹李尖尖却是个被爱“喂大”的孩子。
面对至亲的离世,凌霄的妈妈选择抹去一切痕迹,而李爸爸却这样告诉尖尖:“妈妈去海上当仙女啦,等过了好多年,我们也会去那边,就能和妈妈团聚了。
所以,这个被爱包围的小女孩,能将凌霄哥哥被撕得粉碎的全家福一点一点贴好,井告诉他:“你小妹妹和我妈妈一样,去海上做仙女了。也能在子秋被闲言碎语包围时紧握着手说:“你不是拖油瓶。”
因为爸爸李海潮,尖尖能在哥哥们没饭吃的时候坐拥红烧肉和椒盐虾;也能像个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柔软和善意去温暖两个被原生家庭狠狠伤害过的人。
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爸爸李海潮没有家财万贯,甚至没能给尖尖一个完整的家。但却给了她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最无可替代的安全感和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你对父母有多失望?
作为一个小面馆的店主,职业平凡、收入微薄、毫无背景,却引得无数网友感慨:“我也好想有一个这样的爸爸!”
李爸爸用最温暖的方式,让三个身世凄苦的孩子看到这世上最美好的一面,并带着这份美好挺拔茁壮。
从还在上学的孩子,到已为人父母的人,每个回答都字字泣血的阐述着那些“以家人之名”的伤害。
有的父母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眼里的厌烦,我似乎只是投资失败的股票,我没有选择的权利、我必须努力。若与父母的意志相违背,他们会哭会闹、会向我磕头、会威胁要断绝关系、会说"为了我好’、会说"这个家就靠你了。”
有的父母会漠视孩子一切的努力。成绩好的时候,他们会说:“你妈妈真辛苦,能有这个成绩,全是你妈妈的功劳。”
成绩不好的时候,他们会说:“你这个成绩真对不起你妈妈这么管着你”;我的努力,在他们眼里,却跟我没关系。
有的父母将重男轻女视为理所应当。”母亲生我养我、供我读书、她很不容易,所以我必须是最优秀的女儿。弟弟过得不好她会痛苦,而我必须解决她的痛苦,否则就是不孝顺。她给予我的“亲恩”有哪一点是为了我?不过是为了哥哥可以不劳而获。”
有的父母坚信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被母亲打了,用衣架。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你是我生出来的,我这是在教育你,就算你去找律师,我也可以打你。”
有的则承受着来自父母的“语言虐待”。相信践踏尊严能换来听话的孩子:“把你养这么大我花了多少钱,犯下最大的错就是生了你。
只有指责而没有指导:“你要有人家的十分之一我就烧高香了。”
相信苦难教育能磨炼意志:“人家家里那么强,孩子不一样考上了好大学,哪像你?
常鼓励孩子要自信、坚强、乐观,却从不会去想是什么造就了当下。我捅你一刀你说疼,那我多捅几刀你就习惯了。听起来十分无厘头的描述,确是很多父母的行为逻辑。
孩子,你可曾经历过这些?
爸妈,你是否也这样伤害过你的孩子?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到头来,所有的伤害都可以用一句“为你好”而一笔勾销。
以家人之名的道德绑架,反映了当下生存群像和多少原生家庭的状况,辐射了几代人的家庭情感关系。
不要放纵父母
不要放弃自己
每个人都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影响人的一生。
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但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现在和未来。
成为自己的救赎,不要成为被“控制”的下一代。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是一味声讨抱怨就可以解决;也不是通过逃避和疏离就能自动消失。
我们总要面对隐藏在身体里的负面声音重塑性格心态、我们总要学着接受井以新的姿态经营家庭关系、我们总要学着沟通。
也许你从未对父母表达过你所期望的家庭关系,却期待他们按照你的预期去生活。
不要将沟通演变为控制。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过失。避免将“伤害”与“家庭中的人”对等、避免轻易对“人”下定论。
对事不对人,孩子对家长如此,家长对孩子亦然。
看看你的父母吧,他们正在等着你的诉说;
看看你的孩子吧,他们正在等着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