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市标志凌霄双塔的前世今生
2024/9/17 来源:不详作为太原城市标志,凌霄双塔总是被外地人误认为是独立的景点,实际上,双塔位于一座真正的寺庙——永祚寺内,它们之一也是真正的佛塔。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城东郑庄村南山脚下,背拥大行群峰,俯瞰并州全城,双塔票云,花墙掩映,翠柏拥寺,风铃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宋灭晋阳后,在唐明镇建新太原城,此后太原商风日盛,文风衰退。为补太原“文运”之不足,明代缙绅学士傅霖等,捐资在东山建寺造塔。寺名永明寺,塔名“文峰塔”,工程竣工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年)。
万历三十六年(年),晋穆王以“旧塔微侧,更建新塔”为名,请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续建佛塔,新塔由明神宗生母宣文慈圣太后出资,因名“宣文塔”。至此永祚寺“双塔凌霄”,有“文笔双塔”之称。
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占太原后,在戎马倥偬中登临双塔,并作有《咏双塔寺》一诗,诗中用“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的句子,极言塔的高耸。明代诗人李溥登双塔咏诗曰:“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知世界宽”,道出了登高意境。
永祚寺虽以佛寺面貌出现,但实际是太原缙绅的官庙。清初,士绅们续建山门,完善禅堂及殿宇,使寺院初具规模。
现永祚寺中轴线包括广场、碑廊、上院塔院和下院寺院等,占地约3万平方米。
其中下院寺院分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仿明代格局,称陈列院;
第二进院为牡丹院,具有北方园林韵味;
第三进院为礼佛院,为明代原物,无梁殿建筑。
现存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和方丈院等。大雄宝殿与三圣阁为两层楼阁式青砖雕刻仿木结构。下层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当心间和两次间各有券拱门,两稍间开格子棂窗。正面有青砖磨砌的6根圆形檐柱,柱下雕砌覆莲须弥座式柱础,柱上砌有垂花柱、栏额、普柏枋和五踩双翘斗拱。
大雄宝殿雄宏中不乏富丽,粗犷中又含精巧,不愧为明代砖石结构中的上乘之作。殿内居中为阿弥陀佛立式铜像,左右分列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坐式铁像。殿内两边山墙各有拱形龛洞六个,是过去供奉十二圆觉的龛洞。上层三圣阁原供西方三圣,即:中为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现陈列塑像是从紫竹林寺迁来的送子观音和文殊、普贤等。当心间顶部砖雕藻井,为永祚寺砖雕建筑艺术的精品。
上院塔院位于大雄宝殿东南高坡上,依次有宣文塔、过殿、文峰塔和楼阁式后殿。
双塔相距十六丈,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塔高13层,底层高7米,平面八角形,每边长4.2米,周长33.6米,从第二层起各层均作规律性递减,北塔高54.76米,南塔高54.78米。塔身通体用砖砌成,仿木结构,成楼上装饰有细致精巧的鸟兽和花卉,檐下为一圈佛像浮雕,宛如八面连环的佛龛,其雕工之细腻,形象之逼真,充分显示了明代砖雕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南塔顶端装饰铁质宝珠,北塔顶端为铜质宝瓶。双塔摩天接云,显得格外高大雄壮。塔内建有螺旋形石级,拾级而上,可至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