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另类故事看花季小学生悲剧重演,究竟谁
2025/2/24 来源:不详小学五年级花季少女廖可馨跳楼自杀了,这是发生在江苏常州金坛河滨小学的真实事件,此事近来网络流传甚广,激起社会广泛舆情。
据查证,事件经过是廖可馨作文被老师批“负能量”气愤不过而选择跳楼的。事后当事老师照常上班,学生家长纷纷点赞,学校领导不置可否,整个社会依旧太平,倒是自媒体网络砸开了锅。倘若一起普通女孩自杀事件,是不可能掀起如此巨大网络舆情的。现在关键问题是,孩子作文被批“负能量”,当事老师的依据是什么?事后大部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大家为何要这么做?此事家长、学校、社会应吸取什么教训?
廖可馨文章是一篇关于《西游记》片段“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就是这样一篇说了自己真实感受,领悟了文章真实思想的文章,却被当事老师批为“负能量”。
老师在孩子的作文本上用红笔批下五个大字:传递正能量。
凡是贴标签,对错论英雄。这是教育固有的顽疾。在现行体制下,老师往往高举着“正能量”大棒,随意棒杀答案与教科书不同的学生,然而教书育人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绝非一句所谓“正能量”、“负能量”、贴标签那么简单的事。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诡计多端、变化无常,是铁定的“负能量”,孙悟空足智多谋、嫉恶如仇,绝对是“正能量”。小学教材选用此文,不外乎就是告诉孩子们,人生要做一个孙悟空那样的人,敢于与白骨精进行殊死搏斗。然而廖可馨却不这样看,她不仅看到了社会的“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而且看到了“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她更是看到了这些家伙“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很显然,廖可馨同学跳出了“正能量”、“负能量”狭小圈子,其论点论据得到了升华。敢于反传统,敢于直叙胸臆,这就是未来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我们应该感谢当今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客观教育成果。
然而,廖可馨同学的结论无情地被老师驳回了。当事老师给予的评语却是宣扬“负能量”。“三打白骨精”是古代神话传说,结论告诉我们,管他什么凌霄宝殿、大千世界、阴曹地府,能量问题一杆秤,阶级标准就一个,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决不允许颠倒黑白。这是领袖的教导,这是教科书的标准,一切只能有其一,绝对不许成其二。
试想一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如此巨大的“帽子”扣下来,她幼小脆弱的内心如何能够承受?教科书只能这么写,老师们只能这么教,学生们自然只能这么学。廖可馨成为不折不扣的现代教育牺牲品。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其他一切虚头巴脑东西,都是忽悠人的。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陨落了,我们无法想象,传说中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也能成为现代社会杀人的软刀子;我们更无法想象,当事老师对学生的评语,竟然能够得到那么多家长的点赞。难道这些成年人也被完全洗脑,区分不清基本的人间善恶?
我们一直在抱怨我们的学校,教科书铁板一块,校长唯命是从,老师照本宣科。大家都框定在“正能量”“负能量”圈子里不能自拔,不敢越雷池一步。这里没有百花齐放,有的只是一花独香;中国教育只有标准化,如同大脑流水车间,将每个人定型成一块砖头、一片瓦砾,这样才能为特色大厦增砖添瓦……
我们一直在埋怨我们的社会,趋炎附势、蝇营狗苟、趋利避害。对于一个鲜活生命逝去,大家没有悲哀,群体丧失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