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锦绣丛中的花木兰,是深藏不露还是怀
2022/10/18 来源:不详白癜风精细化治疗 http://pf.39.net/xwdt/171020/5777821.html
在文章里,我从《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的宴会入手,用席间众人玩的“占花名”酒令游戏开了个头,跟大家探讨了其中一部分古诗。
不得不说,曹雪芹在原著当中也写过很多诗词。这些作品中,有才华横溢的林黛玉、薛宝钗的诗词,也有凤姐这样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偶尔联诗的一句半句,更有刘姥姥这样的普通百姓临场发挥说的押韵句子。而曹雪芹笔下的诗词,充分考虑到了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进而通过诗词句子来表现出各个人物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
除了自己创作诗词,曹雪芹在引用古代诗句时也是非常贴切应景的。我想在今天的文章里就继续聊聊宝玉生日宴会上出现的诗词作品,并做个浅显的分析。
1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
清代末期有一位红学家,笔名叫做“西园主人”。他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说的是探春这个人物:
“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以情言,此书黛玉为重;以事言,此书探春最重。以一家言,此书专为黛玉;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
而这样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在群芳宴上抽中的花签也借助古诗透露出了她的心思。
我们应该都清楚地记得,探春当晚抽中的花签是“杏花”,旁边写着“瑶池仙品”四个字,还有一句诗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这句诗的出处,是唐代文人高蟾所写的《上高侍郎》一诗。对于这位诗人,可能有的读者朋友会比较熟悉。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三十多首,数量不多。但从整体的风格上来看,高蟾的诗风跟诗仙李白的风格相似:都以表情达意为主,有些地方宁可不合音律,也绝不会“以声害义”。而这首《上高侍郎》全诗是这样写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通篇借物言,前两句比喻的是诗人自己对别人考中进士的羡慕之意,并委婉地写出了自己那些借助“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心怀不满。而后两句里,诗人特别写出了自己自信和进取的态度,也进一步表达出自己很希望得到高侍郎的赏识。
我在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天上碧桃”、“日边红杏”这两处比拟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考中进士金榜题名的人就好比是鲤鱼跳过了龙门,身份地位瞬间变得不再寻常了。而“和露种”、“倚云栽”则写得更加明显——借助权贵的扶持,这些人一夜间变成了凤凰,不仅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官职,还得到了皇家的信任。“碧桃”和“红杏”表面上描绘的是鲜花盛开的景象,实际比喻的是这个群体正是处在春风得意的事业上升期,未来前程似锦。如果要给一个成语“平步青云”加上古诗注解的话,我觉得高蟾这两句诗就再合适不过了。
读高蟾这首诗,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熟悉清代长篇小说《镜花缘》的朋友们可能不会陌生,小说第八十回写的是猜灯谜。原文是这样的:
若花道:“我出‘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载’,打个花名。”谢文锦道:“好干净堂皇题面!这题里一定好的!”董宝钿道:“我猜著了,是‘凌霄花’。”若花道:“不错。”
为什么这两句做谜面的谜底是“凌霄花”呢?“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占据有利地位,恰恰就在于这两种花站在高处的“凌霄”之上,对吧。因此用这两句诗来给“凌霄花”做谜面,可以说是非常贴切。
2不得不说的唐代科举制度
用高蟾的诗做谜面来描绘“攀援的凌霄花”,其实还透露出另外一层意思,这也是高蟾在自己的诗里所表达的。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经济和文化都非常发达与繁荣,统治者在继承以往的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科举制度就是在唐代逐渐发展并得到完善的。
我以前写过一些文章,分析过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说一说唐代科举制度的独特之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大体上指的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而推举上来的大中正必须是身居高位并德才兼备的著名人物。由大中正再进行推举,产生小中正。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北方地区的中小地主势力不断壮大,开始对“仕途之路”产生不满——长久以来的推举制让官职官位基本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了。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只能进行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采用科举制度来“选官”的呼声渐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当然,在唐代想要考中进士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录取名额非常有限,考试的难度系数就非常大。而进士科也逐渐成为唐代中后期文人踏上仕途主要通道。一开始,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只有一种“试策”,后来又加入了“试帖经”和“时务策”这两种考试。而应试者的诗赋功底也相当重要,从诗歌的立意、布局、文采等方面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一个人的才学,因此唐代的科举制在后来也更加注重诗赋创作。
有另外一首诗就很鲜明地表现出唐代学子在“投卷”以后的心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
看,犹如新嫁人的新娘一般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却又只能轻声低眉地问那么一句。
事实上,唐代有很多名人都是通过“投卷”和“举荐”的方式最终踏上仕途的。比如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他得到了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后来状元及第;而杰出诗人杜牧也是因为得到了太学博士吴武陵的鼎力推荐,后来高中进士。
那么,高蟾的诗里为什么会用“天边碧桃”和“日边红杏”来作比喻呢?唐代科举制度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应试者在参加进士考试之前,必须得先自寻门路,向各路达官贵人“投卷”,也就是创作好的诗赋来给权贵们先看看。通过这些好的诗赋作品来赢得权贵的赞赏,进而使得他们愿意举荐应试者。没有人举荐可以吗?肯定不行,没人举荐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被录取的可能性。
这种制度最明显的弊端就是“裙带关系”:靠着过硬的关系能够一夜成名,而真正有才学并兼具管理才能的人可能就会被埋没。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弄懂了高蟾诗里的意思:“碧桃”在天,“红杏”近日,这才能够让这两种鲜花得到“倚云”之势,向凌霄花一样有了“向上攀援”的雄厚资本。
明白了上述原因,我们也就能够解释高蟾在写了“天边碧桃”和“日边红杏”以后,突然又描画出一个鲜明的对照:“芙蓉生在秋江上”。尽管芙蓉也到了盛开的季节,可惜它远在秋江之上,孤苦无依,只能默默等待被上天眷顾的那一刻。
而诗中“秋江芙蓉”显然就是作者的自比。没有种种“裙带关系”的诗人,虽然满腹才学,但也无法跟占尽先机的官宦子弟们相比较。地位的悬殊,就好像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贵贱有别似乎真是“地势”的原因。因此高蟾才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3探春的孤独之感
我在这篇文章开头时说过,高蟾的这首诗实际上也透露出《红楼梦》里探春的心思。曹雪芹在引用这句诗时,是安排了自己的用意在其中的。
我们都很熟悉的探春是海棠诗社的创始人,虽然只是一个诗社,但借着这个机会,大观园里的众姐妹和宝玉能够经常聚在一起,填词作诗、一展才华。探春作为海棠诗社里的“蕉下客”,在咏海棠的诗里也写出“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的佳句来。她的高层次精神追求在此也可见一斑。
不仅是在诗句里体现了非凡的理想和追求,在海棠诗社成立之前,探春发出的请柬里就出现过这样的文字: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这句话,毫不客气地展示了探春真正是一位难得的“巾帼英雄”:她不仅胸怀大志,还立志在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作为。
机会很快就来了。凤姐突然生病,探春奉王夫人之命,成了荣国府的“代理首席执行官”。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上任的探春很快就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府里存在的许多弊端。于是她开始进行改革,不仅削减了各项不必要的开支,还搞起了“大观园承包责任制”,让“入不敷出”的贾府好歹多了一个挣钱的路子。大家记不记得平儿是怎么评价探春的呢?“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她。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只单畏她五分……她撒个娇儿,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就连脂粉队里一等一的英雄人物凤姐都非常看重探春的才干,这也侧面透露出探春真的具有“治家之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好女子,也发出过悲凉的感叹: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女性是不能够凭借自身才能去博取社会地位的。心有远大理想的探春,必须受到性别的限制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我们再看高蟾的诗,后两句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可惜啊,芙蓉虽美,但生长的不是地方,因此丧失了“天时地利”。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生不逢时的感慨;而《红楼梦》里的探春也是因为“生不逢时”的人生际遇,让这样一个杰出女性怀揣的一切美好理想,都只能止步于“理想”。“但凡是个男人”这种假设的孤独之感,让人唏嘘。
一首诗,一刻心情,一段心路历程。
《红楼梦》表面上是在写一个助兴的酒令游戏,其中隐含折射的东西,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解读和研究。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