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建瑰宝无梁殿堂永祚奇观迎泽发布

2023/8/29 来源:不详

山西是中国的古建宝库,永祚寺是这个宝库中“另类”的大成之作。林徽因曾在山西写下这样的记录:“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三晋名刹永祚寺就是罕见的全砖石古建筑。

作为木构建筑大省,山西现存辽宋金元之际,包括之前的古建筑能占比全国的75%,这里不乏木结构建筑横跨各时代的经典之作。

而兴建于明万历年间永祚寺,则采用了当时的工艺绝活——砖石建筑。

整座寺院的建筑材料全由砖石组成,无一梁一柱,一钉一木,是为典型的“砖夯无梁”式建筑。

整座寺院,飞檐斗拱,藻井,廊柱,均为砖仿木造型,雕工精细,造型奇特,世所罕见。寺院构局完备,大雄宝殿、三圣阁、客堂、禅堂、配殿和双塔呼应,保存完整,气象恢弘。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也被称作无梁殿。

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形建筑。

这种穹隆形发券的砖结构建筑,早在千百年前就运用在陵墓和砖塔建筑上,而直到十四五世纪即我国的明王朝时期,宫殿和寺宇才出现了这样的建筑形式。于是,这种无需木材的砖砌建筑技术,便成为明代殿堂建筑中新出现的营造特征,并留下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印记,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明代的建筑匠师们,继承和发展前代建筑技艺而自成一格的技术结晶,显示了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宝殿,四面磨砖对缝,当心间与两次间各辟一门,两稍间为格子棂窗。其外观全为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正面有青砖磨砍砌筑的檐柱六根,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每根檐柱的下部为青砖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檐柱与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板枋,枋上置砖雕斗拱,除柱头科外,每间都有平身科两攒,当心间两朵攒平身科中还夹有一攒斜拱。这些砖仿木制的斗拱均为五踩双翘。

为了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等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能工巧匠们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如同给大殿披上了半截花罩。

此外,能工巧匠们还在垂莲柱与枋头的交接处,用砖雕刻出云纹等,大大加强了墙面的装饰性。

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来永祚寺考察,看到这种以砖仿木,寓木质结构于砖雕砖琢为一体,构成宏大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的砖石建筑后说:“用砖仿木结构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拱、檐椽等等,这种做法运用到殿堂上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

无梁式大雄宝殿之上,另建有一座单檐歇山式无梁高阁,原名观音阁。后更名为三圣阁,自大雄宝殿旁侧方丈院内拾级转折而上,便可登达。

三圣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进深9.70米。砖制的檐牙高喙、殿角翘檐,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

殿内当心间顶部砖雕砌有庞大的藻井,结构奇妙,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隆顶,犹如华盖宝顶,富丽精致。砖似木制,独具匠心,为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

专家们对这眼藻井是这样描述的:“突出的是顶部砖雕藻井,结构奇特、精巧。在方形平面的四角上,用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筑成穹隆顶。即在四面发券,做出券门,每角置斗拱一攒,为五踩重翘。在其斗拱上叠涩二层平砖和一层竖砖,与券门顶部取平,使平面由四面变成八面,然后每角置一斗三升承托撩檐枋和椽飞,构成檐出。檐上再置斗拱,每平除角科外,中间增设平身科一攒,均为五踩重翘,斗拱上挑出檐。如此三层,每层斗拱长度向上,逐渐缩短,形成下大上小的穹隆顶,如同一眼藻丽的井架。”

图片丨藻井

永祚寺为什么采用砖砌?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作为太原重要的佛教建筑,为什么采用砖石修建?其实,这是时代的技艺缩影展现。

明代中期,手工艺得到大发展,砖陶制窑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由于明朝后期的一些压迫政策,各地流民起义、满族攻取关内也加剧了国内的动荡,许多地方都大量用砖,堆砌城堡。古堡文化形成了山西的另一种地域建筑特色。

图片丨砖石建筑代表:五台山无梁殿

无梁殿的形式出现于14世纪,盛行于16世纪。那么,在元代之前,拱券结构的建筑往往只是用于陵墓建造,唐宋时期也是仅仅使用在砖塔的门窗部位,直到明代中叶才大量运用到居住建筑上来,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北京的大明门。我们见到的无梁殿往往墙体非常厚实,这也是为了抗衡筒拱所产生的巨大的水平推力的一种方式,可见古人的智慧之高。

图片丨砖石建筑代表:明代山西古堡

坐南朝北的永祚寺,我国古代寺院中独树一帜,不同于其它寺庙的坐北朝南,它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瞰太原。

净土禅院,佛像精美。大雄宝殿内不用梁架,中间为南北券拱,架在隔墙与山墙之上,由于券艺高超,券弧跨度大,所以殿内显得异常宽敞高大,适合于较大佛像的供奉。两侧山墙的内壁,各凿有券洞,据说原塑有十二独觉,现已不复存在。

图片丨阿弥陀佛

正中三个券洞中供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三尊铜、铁质铸像,其中以阿弥陀佛立式全铜像最为精湛,铜塑高3.85米,全身贴金,原在殿内当心间,近来移置于东次间。

阿弥陀佛座下置以六角形平台,仰莲佛座置于平台上,阿弥陀佛挺立仰莲当心,头梳螺髻,身披通肩袈裟,内穿下衣,腰系软带于腹前打结,左手仰于腹前,中指曲弯,右手向下,五指舒展。佛面相方圆,两耳垂肩,眉骨弯曲,眼神下视,凸鼻圆润,口形偏小,下巴处皱纹如月。依其造型风格,应与大殿同为明万历年间之物。

永祚寺里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古建,比如两塔之间的过殿,是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达到三间,前后都有门,采用穹窿形无梁砖殿仿木结构。同类建筑的精品还有一处就是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量)殿”。

后殿,是一座底层为砖券洞式建筑物,上层为木构楼阁殿宇。它底层采用青砖堆砌,面阔三间,上层为木构单檐歇山顶。这和山西晋西北随处可见的独立窑洞窑上房极为类似,很有地域特色。

游走在永祚寺中,亲手触摸凌霄双塔基座的雕刻,历史文化与乡土情感,抵过数百年岁月的消磨,赋予了双塔比建筑本身更不朽的灵魂。墙内的天地,晨钟暮鼓,周而复始,墙外的世界,白云苍狗,日新月异。时光雕刻了双塔,这座城市的人又在漫长的时光中,雕刻着这座寺院的记忆。

上期精彩:

■“我的迎泽我的家”

■“我的迎泽我的家”向您约稿

■美丽迎泽鲜活了几千年

■迎泽东山双塔耸立太原文运绵延流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