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叶嘉莹先生学习古诗词课,从诗的高
2022/11/3 来源:不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后来古诗的许多表达,在《诗经》里,就已经能够找见。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便从《诗经》开始讲起。
我们后来对于《诗经》的记忆,大多停留在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里诗歌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方法。
对于“赋”“比”“兴”,有非常多的解释,老师也教过我们许多,此次看到叶先生的解释,窃以为应该是最为直白易懂的:
所谓赋,是指把所思所想直白地叙述出来的表达方法,想说我想你了就是我想你了,而不扯今晚月色真美啊;
所谓比,是把所想写的东西借比为另一种东西来加以叙述的表达方法,可以说是先有心,后有物,由心及物;
所谓兴,是有感发兴起之意,是由某一外界事物的触发而引出所欲描写之事物的表达方法,先有物,后至心,由物及心。
“赋”的方式是很容易识别的,直抒胸臆,直接叙说,难就难在,诗歌中,诗人到底是由眼前的景生发出了内心的情感,还是因为内心的情感而看到眼中的景物也有了变化。
叶先生选取了《小雅》中的一首《苕之华》为例:
苕之华,芸其黄也。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惭愧,这还是读书君第一次认真读这首诗,感谢叶先生。
首先,这里的“苕”,是指凌霄花,有的诗里的紫葳也是它。凌霄不仅名字好听,志存高远,长得也很美,它长这样:
emmm…假定千年之前,诗人眼前的大概是这样美好的画面吧。
诗以凌霄开花起兴:凌霄花开,一片盛黄。鲜花盛开,生机勃勃,应该感到开心吧?不,诗人接着说:我内心忧愁啊,非常的悲伤。
为什么?凌霄花颜色艳丽,花期也不短,一个花序花期可以到40天左右。为何还会令人感到悲伤?
在这里,其实叶嘉莹先生的理解与他人的解释有所出入,叶先生说,是因为凌霄花开如此美好,又因为清楚地意识到所有的生命都会由盛转衰、由衰而亡,所以人事越美好,内心越惋惜。这的确是人所共情啊。要不怎么悲剧的创作更容易勾起人的共鸣,继而铭记更久呢?
下一句,凌霄花开,叶子郁郁葱葱,一片碧绿。而诗人则又生出奇绝的感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降生。
这里同样存在争议,如果说花开易谢,令人感伤,那绿叶呢?由此,有人推想:是因为花落了,叶子显得更加葱绿,所以为花的消逝而感伤,同样是落在首句的落点。也有人认为:花会凋谢,绿叶同样也会衰败,绿叶终究不能长青,所以生出“不如不生”的悲伤。
此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也就是联系第三章“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来解释。“牂(zang,一声)羊坟首”是指母羊很瘦,显得头很大;罶(liu三声)是捕鱼的用具,罶中的水平静得连天上的星星都能照得清,可见鱼也是没有的。
想要杀羊吧,羊又光是骨头没有肉,想捕鱼吧,罶又光溜溜,只见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才真是人间最惨:即使人可以吃,但连羊都只剩骨头了,吃这所剩无几的人又哪里当得饱呢?
联系这章,所以生出花和草如此茂盛,人倒还“不如不生”的呼号。
诗人的情感,有时候还真难理清。
读书君偏向于其中“望物兴叹”的理解,花见其美丽,不忍见其凋零,这样的情感,是与人们不愿见到美人迟暮、英雄迟暮一样的情感,所以也有诗云: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诗经》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滥觞,《苕之华》写的不是盛放的凌霄花有多美,而是民的饥寒交迫。从美丽绽放的凌霄花说起,延伸至民之悲惨处境。《诗经》里类似的表达比比皆是,我们很熟悉的《关雎》《桃夭》,都是这类手法:由物起兴。现在看来,仍然高级。
也是直到如今从头品读,才读懂诗歌里隐藏着的故事。学习叶嘉莹《古诗词课》。